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皮损初发为鲜红色圆锥状高起的毛囊丘疹,逐渐增大,形成结节表面紧张、浸润显著,触之坚硬,以后顶端化脓,中心有脓栓,脓栓脱出,排出脓血,经1~2周后愈合,遗留持久瘢痕。好发于颜面、项及臀部,亦常见于上唇、外耳道及鼻前庭、腋窝及头部。
化脓未成熟破溃前,自觉疼痛较剧烈,发于外耳道疼痛尤甚,化脓破溃后疼痛减轻。发于鼻、唇等部位者,症状较严重,可伴有发热、
头痛、全身不适等症状,因面部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网并与颅内血管相通,易引起海绵窦
血栓性静脉炎、
败血症等,应特别注意,切勿挤压。
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甚至化脓,也可并发淋巴管炎。
慢性多发性疖病,可反复多次发生,此起彼伏经年累月不愈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常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:
1.脓疱疮 多发于露出部位,损害以脓疱为主,破后结痂,愈后不留瘢痕,多发生在学龄前后的儿童,传染性强,易在夏秋季流行。
2.
毛囊炎 为浅在的针头大小
毛囊炎性脓疱,自觉瘙痒或
灼痛,炎症浸润不深,无中心脓栓。
3.
化脓性汗腺炎 多见于暑季,好发于小儿头皮,系汗腺排出口化脓所致,常与红痱、脓痱伴发,似疖但无脓栓。
4.痈 患处浸润明显,表面有多个脓头,形如蜂巢状,疼痛剧烈,全身症状较重。
治疗
治疗:
1.全身治疗 病情较重或有发热者可用
磺胺类药物、青霉素或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,多价葡萄球菌或自家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,机体抵抗力低下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。
2.局部治疗 原则为杀菌、消炎、促进吸收。早期炎症浸润,宜外涂软膏,如10%~15%
鱼石脂,疖疮软膏或贴敷纯
鱼石脂。必要时外加热敷以促进收口,早期轻症者应以促进吸收为原则,浸润显著者可促其化脓,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。脓肿未形成时严禁挤压。
3.物理治疗 早期可用热敷、超短波、红外线、音频电、氦氖激光等。对多发疖病,可用紫外线(次红斑量)照射。